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驻村“第一书记”——初心点亮扶贫路

    信息发布者:wx_pe8flmnc355w8u
    2020-04-27 09:32:47   转载

    dup-ijn.png      

            选派优秀干部到农村贫困地区担任“第一书记”,是实现精准扶贫、推动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掉队的有效举措。“第一”是组织给予的重任,是群众寄予的厚望,是在贫困村任何急、难、险、重的工作面前,责无旁贷的第一人。

      肩负使命,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们是战在一线的第一守护人。脱贫攻坚战中,他们是确保如期制胜的第一责任人。不同战场,转换身份,不变的,是始终冲锋最前。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从媒体报道中收集了部分第一书记的先进事迹,看年年岁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第一书记们用脚步丈量脱贫大道,用初心守护万家回春。

      调结构兴产业 贫土地培育新愿景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第一书记活跃在田间地头,因地制宜调减低效农作物,发展特色产业,激活各类资源要素。不让农民的腰包仅鼓一时,而要建立稳定增收的效益模式。

      “牧草试验田”试出脱贫新愿景

      阳春时节,河北省唐县西北部偏远山区南山村的牧草试验田里,一派繁忙景象。甄兰勇经常到这块试验田里转一趟,他曾是南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来通过养殖山羊,有了收入来源,甄兰勇逐步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一些乡亲虽通过养羊脱贫,但隐忧依然存在。

      唐县供电公司驻南山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驻村第一书记娄文彪发现,甄兰勇等10户贫困群众养殖了340多头山羊,但养殖模式都是放养,牧草以山草为主,对山坡植被有破坏作用。山区野生植被繁杂,山羊也容易误食有问题山草而发病。冬春季节山上植被干枯,牧草“季节性短缺”,山羊养殖效益易受影响。

      娄文彪从县里请来几位经验丰富的畜牧技术人员进行“会诊”。通过实地勘查和研判,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南山村“两委”决定,探索搞一块牧草试验田,争取保障山羊优质饲料来源。

      2018年以来,南山村牧草试验田面积逐步扩大,墨西哥玉米、苏丹草、巨菌草等牧草品种陆续试验种植,娄文彪和山羊养殖户经常查看牧草长势。然而,受气候、水质、土壤等因素影响,苏丹草、巨菌草等品种并不适合在南山村成规模种植。

      挫折面前,一些群众劝说娄文彪放弃,但他依然满腔热情扑在试验田上。“南山村位于太行山区,从环保角度考虑,山羊养殖产业要长远健康发展,就要解决牧草问题。”娄文彪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试验中,娄文彪和乡亲们发现,紫花苜蓿长势喜人,1亩地每年可产新鲜牧草2000到5000斤,适合在南山村种植。这种多年生牧草含有丰富维生素和粗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茎叶柔嫩,山羊喜食。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并未动摇娄文彪和南山村人巩固脱贫成果的信心。从农历正月初二开始,娄文彪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近日,他采购了数十斤紫花苜蓿草籽,大家一起播种,并期待能有好收成。

      让贫困村换了新颜

      海形村地处边远山区,长期以来,村里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年轻村民基本外出务工,剩下村民种田基本上靠天吃饭。

      经过全面的走访调研,江西省彭泽县海形村第一书记刘金华对海形村的脱贫之路有了比较成熟的思路:山区适合发展黑木耳等食用菌种植产业,干货不易霉烂方便贮存,这样就解决了交通不便带来的制约。随后,刘金华引进种植大户,投资100余万元创建了海形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当年就实现5户17人脱贫。

      首战告捷,新的困难又摆在面前。贫困户大多数不懂种植技术,更缺少资金,无法全部参与木耳种植产业,只能通过基地务工实现就业。如何抓住黑木耳这个产业“牛鼻子”,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并持续改善生活?刘金华与村“两委”干部流转30亩土地集中打造了“海形食用菌种植产业扶贫基地”,实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不断激发全村产业的发展活力。

      而后,刘金华与村“两委”干部又从市县财政、农业等部门争取到了建设标准化无菌生产车间的资金,建成了无菌生产车间,作为村集体资产有偿提供种植大户使用。种植大户每年提供接种成活率90%的菌棒给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种植,年终按照“户一股、人均一股”的分红模式进行产业分红。

      2019年,刘金华又与市九江农科院等农业部门对接,利用冬闲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种植了大球盖菇等食用菌,让致富带头人充分掌握种植技术,进而全面推广。而今,海形村旧貌换新颜。尽管新冠肺炎疫情让这个丰收季节蒙上了一层阴霾,但贫困户的脱贫之路仍然畅通。

      调整产业结构 切实拓宽贫困户收入来源

      2018年,贵州省人民医院门诊部副主任李晓东主动申请去地处乌蒙山深处的贫困山村,当起毕节市威宁县板底乡新华村驻村工作组组长、第一书记。这里海拔高、山多地少,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广种薄收。

      驻村的前3个月,李晓东与17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促膝交谈,发现村民“等靠要”、容易放弃的思想普遍存在,解决不了村民脑子里的问题,脱贫难。

      扶贫先扶志。李晓东从村两委班子担责履职入手,严格执行党支部“三会一课”和考核制度,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召开党员会、村委会、村民大会等,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为大家答疑解惑,使群众认识到“扶贫是相互共赢,要扶的是自己的志”。他还总结出调研问题、对比方法、统筹推进、培训检查等工作法,教授给全村党员干部,村“两委”作风明显改善。

      土地贫瘠,再种低效农作物,脱贫就是句空话。“只有调整结构,改掉玉米种植。”李晓东与党员干部和村民研讨推进种植核桃、板栗、花椒等,算长远账、实效账,推动全村迅速种植核桃、板栗、花椒1000多亩,同时,帮助村里共同办起养鸡场、养牛场,贫困户既有务工收入又有分红,拓宽了贫困村民的收入来源。

      疫情发生后,李晓东在朋友圈发出倡议征集防疫用品,朋友们看到他发布的求购信息后纷纷积极支持捐助。虽然患有臀部筋膜炎,他还是一瘸一拐地跑了多家药店,最终通过各种方式凑到1000多个口罩和手套等防疫物资。

      拓宽销售渠道 持续巩固脱贫成效

      第一书记们开拓思路,采取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电商对接等模式实现产销对接。让帮扶农产品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以供应需求引导农户生产经营,提高生产效率。逐渐搭起农村产业化、精准化产销渠道。

      第一书记变身“电商客服” 解决滞销难题

      北京市密云区西田各庄镇的新王庄村有139户302人,是全镇唯一的低收入村。叶礼是区司法局派驻到村里的“第一书记”,大年初二就停止假期返回岗位,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当中,与村两委研究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排查摸底、设置卡口,加强村封闭管理,在村主要交通路口设立疫情检测点,对外来人员和来往车辆询问登记,充分发挥了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但是随着天气转暖,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另一件事情让叶礼发愁了。通过产业帮扶,去年村里栽种的“原味一号”西红柿销路不错,种植村民的收入刚刚有了改善,可是疫情发生后,大量西红柿滞销。“西红柿的收入来之不易,去年刚建立起稳定的销售渠道,突然发生疫情滞销了,使老百姓的信心受到很大打击,如果这道坎迈不过去,后面的工作更不好开展。”叶礼十分焦虑。

      向镇里汇报、寻求农业农村局、农服中心的帮助,联系电商、朋友圈推广……努力没有白费,在各方帮助下,新王庄村先后销售出800箱、4500斤的西红柿。“有很多电商、散客来咨询购买,村书记和村委们现在都是‘客服’,有时跟客户聊到凌晨,农民辛辛苦苦种的西红柿不会再滞销了。”叶礼开心地说道。

      确保贫困户新茶不愁卖

      22岁的李照兴来自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新民村,这几天,按照东西扶贫协作项目的对接安排,他到了浙江杭州,经过居家隔离,已在海康威视公司顺利上岗工作。他说最要感谢的是驻村第一书记陶甄。不久前,在入户宣讲疫情防控时,陶甄了解到村里几个年轻人希望外出就业,就积极牵线搭桥,从介绍相关政策、企业情况,到行前购买车票机票,全程协助指导。

      新民村全村58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4户521人,目前还有11户33人未脱贫。“越到这时候,越要啃下最难啃的骨头。”陶甄建起任务清单,逐项列明,倒排工期。

      新民村有古茶树1000余棵,怎样让优质茶叶产品卖得出去、卖出好价格?陶甄联合当地普洱茶品牌,通过众筹形式汇聚社会力量,助力消费扶贫。目前,新茶已上市,相关公司加大收购力度,确保贫困户新茶不愁卖。

      这几天,随着复工复产推进,新民村发展生态养殖业。牲畜养殖是村里的重要产业,每年出栏3000余头,产值900余万元。浙江大学后勤集团每年向当地企业采购畜肉,打通“浙江大学—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合作模式,在市场价基础上补贴农户每公斤肉0.5元,让养殖贫困户得实惠。

      第一书记拓销路 农业生产稳收入

      王纪超是河南省滑县何庄村第一书记。何庄村曾是国家级贫困村,怎样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王纪超心里的头等大事。

      何庄村贫困户宁新梗种了4亩金银花,因缺乏渠道,只能将大部分金银花销售给流动的药材“贩子”。在王纪超的引导下,宁新梗开始学着做深加工,购置包装盒,印制标签,提升产品档次。在王纪超的大力推介下,短短几天,4000多元的金银花茶销往西安、郑州、安阳等地,解决了宁新梗的燃眉之急。

      贫困户何云景的妻子、儿子、儿媳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问题。王纪超鼓励他发展大棚种植,帮他分析市场行情,联系销售渠道。何云景在大棚里先后种上了蒜苗、黄瓜、豆角等,一年能挣2万多元,于2018年底顺利脱贫。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何云景的3亩优质蒜苗滞销。王纪超帮他在朋友圈打起了广告,并号召志愿者帮助何云景包扎、推销蒜苗。4000多斤蒜苗被“抢购”一空,何云景顺利入账1万多元。

      在王纪超的带领下,不少村民建起蔬菜大棚、搞起家禽养殖,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保障贫困户就业 稳定贫困户收益

      就业是民生之本,保就业就是保民生。为保障贫困户稳岗就业,第一书记们多措并举,通过拓宽就业渠道、精准推送就业信息、开发公益性岗位、组织专项培训等,将岗位送入户,让就业成为贫困户增收的重要渠道。

      以培训促就业 以就业助脱贫

      重庆市秀山县兰桥镇巨龙村的第一书记冉鑫于2019年3月被选派到兰桥镇担任第一书记。自疫情发生以来,他始终坚守在一线。

      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渐恢复,村里的外出务工人员需要陆续返工。健康证明和“渝康码”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必备之物,为了方便村民外出务工就业,冉鑫和村干部坚持24小时为村民办理健康证明。同时为了将“渝康码”这一政策宣传到位,冉鑫与村干部们组成了流动服务队,挨家挨户上门送服务,“手把手”教村民怎样申请线上健康证明。

      为切实促进村民就业,增产增收,在流动服务过程中,冉鑫还积极了解村民就业需求,根据获取的招工用工信息,有针对性的向大家推荐就业岗位。目前已经有5个村民有意向进入冉鑫推荐的企业工作。

      自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冉鑫积极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实现收入增长。2019年,冉鑫带领村支两委和群众,发展油茶1200亩、黄精50亩,帮助建卡贫困户人均增收500元左右。为了让村民更早的看到效益、实现收成。冉鑫积极引进大户,发展百合360余亩,村民通过出租土地和务工增收700余元。

      同时,新建养殖场,养殖土鸡1万余只,村民的收入也实现了增长。共带动贫困户52户242人,实现全村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冉鑫还一直坚持扶志扶智助脱贫,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让群众摆脱“等靠要”的思想。为提高群众就业创业能力,他积极联系培训班,为巨龙村开展就业创业专题培训,以提高群众技能。

      建立一个清单 提供一站式服务

      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第一书记税霞结合前期团结村疫情防控全覆盖摸排情况,将返岗意愿强烈的返乡人员先行筛选出来,再通过电话、微信、QQ等“不见面”方式,及时收集务工地点、拟前往地点、计划出行时间等详细信息,建立出行人员动态清单。随后,工作专班成员分片负责包干区域,对全村各组逐户进行政策宣传,再次详细摸排登记劳动力就业信息,同步指导健康申报证明在线系统填报流程,进一步完善出行人员动态清单,重点区分省内和省外务工、近期及远期外出2大类别。对于贫困户、低保户等“四类”人员实行上门登记,确保摸底覆盖无死角。

      在摸排对接过程中,税霞尤为关注岗位落实情况,根据企业安排合理确定出行时间,如果务工人员没有接收到原企业复工通知,就指导其推迟外出时间,避免提前到达产生失业。

      在返岗就业联络工作中,税霞采取“一站式”服务模式,指导务工人员网上填写提交健康申报证明申请单后,及时与镇卫生院对接拟体检人数,确保落地到人。同时,税霞还积极引导疫情滞留务工人员转为市内就业,根据县人社局发布本地企业招聘岗位匹配输送,“一站式”服务解决就业问题。

      抓产业促就业 确保脱贫不返贫

      “很快我就可以再上岗了,心里踏实多了。”重庆市潼南区柏梓镇宝盖村9社建卡贫困户陈代根在本村就签了用工意向协议。

      春节后,宝盖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又麟就开始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他一方面做好日常防疫工作;另一方面建立台账,详细登记返村务工村民务工地点和存在的困难。

      既然村民出去打工不方便,那能不能在村里实现就业?有了这个想法,陈又麟隔三差五就给区农业农村委打电话,请专家对村里的荒地进行土壤结构分析、寻找适合种植的经济作物,最终确定种植花椒。

      受疫情影响不能外出务工的村民杜廷志在陈又麟的动员下,开始自主创业,准备在宝盖村9社承包土地200亩种植花椒。200亩地的种植需要人手,陈又麟又帮助杜廷志与其他村民对接,签订务工意向协议,陈代根就是其中一名。

      “疫情当前,劳动力回流,说不定是本地发展产业的一个机会。”陈又麟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扶贫的中心工作。

      重庆壹圣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包的100余亩土地里青菜熟了,由于疫情影响,无法安排人员采摘,不及时采摘就烂在地里白种了。陈又麟得知后,和税务驻村工作队队员一起,帮助其办理了复工申请手续,同时为其提供消毒水、一次性手套等防护物资,18名贫困户被安排到种植基地务工。在做好防护的同时,基地里的青菜全部及时采摘,投放市场,避免了经济损失,也为疫情期间提供了蔬菜保障。

      精准帮扶点对点 真情服务心贴心

      用心关爱困难群众是搞好扶贫的内生动力。只有心贴心扶贫,才能急贫困户所急,想贫困户所想,解贫困户所难;才能用切实的帮扶方案,帮助贫困户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才能扶贫扶到位,扶到贫困户心坎上。

      因地制宜 因户施策 精准帮扶有实效

      内蒙古开鲁县庆合村第一书记于庆虽然驻村工作时间不长,但他通过入户走访等方式,很快熟悉了全村各户特别是每个脱贫户的情况,经综合分析考量,决定因户施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

      耿淑丽是脱贫户,在扶贫政策帮助下,家里已经开始做起了庭院养羊。于庆在入户调研时发现,耿淑丽家的庭院养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养殖技术不成熟,二是缺乏发展资金,如果不及时解决问题,不仅前期帮扶工作前功尽弃,还存在返贫的可能性,必须“扶上马再送一程”。他邀请县里的科技人员来到耿淑丽家,就防疫、驱虫、接羔保育等问题面对面培训、手把手指导,并为她落实了5万元金融扶贫贷款扩大养殖规模,为耿淑丽一家人鼓足了干劲。

      春节临近,在万家期盼团圆的时刻,一场无情的大火让低保户刘翠文的家毁于一旦。“有工作队、有村两委在,一定帮你们解决困难。”及时赶到的于庆给刘翠文吃下宽心丸。他积极协调民政、红十字会和住建等部门,争取到临时救助金6880元、危房改造资金23252元,避免刘翠文因灾致贫。

      于庆还结合村里实际,与村两委班子成员理清了壮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落实了80亩集体土地的红干椒种植,村部旁闲置空地养殖种兔,村里卫生室闲置房开网店卖特产以及村广场出租等发展规划。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正在村里制定振兴计划的于庆迅速转变了角色。“脱贫攻坚战是一场战斗,疫情防控更是一场硬仗,作为共产党员,责无旁贷!” 检测卡口于庆始终冲锋在前。

      东来高速路口,是开鲁县唯一一个高速出入口,是全县疫情防控外防输入的重要卡点。正月初三返岗后,于庆成为高速检测卡口临时党支部负责人,面对平均日通行400多辆车流,于庆始终坚持在岗。他说:“作为党员,无论干啥都要把责任扛在肩上!”

      “不让一个人掉队!”

      拖落村地处集中连片贫困的乌蒙山腹地,边静2018年2月到拖落村担任第一书记,两年派驻期满,今年因为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保持派驻队伍稳定,过完年边静又回到村里。防控新冠肺炎疫情,3名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们一道起早贪黑,在拖落村设起“卡点”,落实防控措施。抓住各地复工复产机会,动员村民外出务工,村里10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基本都出去了。

      边静观察,贫困地区群众脱贫里,见效最快的是外出务工,一年能赚好几万;中期要靠扶贫产业;而最长远也是最根本的,是抓好村民素质和乡村教育。审计厅挂钩以来,拖落村硬件变化天翻地覆:进村通组的道路硬化了,主路还装了路灯;156平方米的卫生室拔地而起,头疼脑热小病不出村;新建的学校占地22亩,设施条件全镇一流,120个孩子寄宿住校,离家远的学生也有热腾腾的午饭吃了。而发展产业,村里主要靠“双椒致富”——辣椒正改良新品种,花椒产业从无到有。也是去年,边静他们帮着联系拉来20多万棵花椒种苗,免费发给群众种到陡坡地上。边静说:“这5000亩花椒3年挂果5年进入丰产期,村民能持续受益。”

      下一步,边静介绍,主要是脱贫攻坚查缺补漏,并利用好沪滇对口帮扶项目,把村民活动场所的厕所厨房修好,把村里的大喇叭利用起来,播放脱贫致富、乡风文明的节目。边静笑言,脱贫攻坚不获全胜,我们不收兵,“不让一个人掉队!”

      “做老百姓的工作,靠的是心贴心”

      “没想到杨书记在这个特殊时期还上门给我出主意,我心里别提多暖了。”固原市西吉县沙沟乡阳庄村村民马成喜笑颜开。

      可就在前几天,马成还是满脸愁容。一家5口人,整天围着5亩玉米地和3头牛打转,本来年收入2万块钱日子也算过得去,但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交易市场关门了,牛也没有了销路,马成有点担心再过回“苦日子”。

      正当马成干着急的时候,西吉县沙沟乡阳庄村第一书记杨文智和村干部入户排查发展短板,主动上门和他谋发展。“村里要招一批人去福建务工。你让大儿子和儿媳妇出去闯闯。家里的牛和地,你老两口管就行了嘛!”杨文智说,“去福建务工,咱政府可是有补贴的。干满6个月就能拿到18000元补助,还包吃住。除此之外,每个月还能拿到四五千块钱的工资。光这些,你算算,一个人半年下来能拿到多少钱?”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影响,阳庄村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精准施策,动态实时掌握春节返乡人员务工需求和就业意愿,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主动跟进对接相关部门和企业,变疫情之“危”为劳务输出之“机”。截至目前,该村相继组织两批共36名劳动力赴福建、浙江等地的企业务工,有效地解决了疫情期间劳动力转移就业难题,为实现建档立卡户就业增收打下良好基础。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未攻克战场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西吉县是宁夏最后一个脱贫摘帽的县区,也是宁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做老百姓的工作,说难也不难,靠的就是心贴心。”对于扶贫,杨文智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对于贫困地区的扶贫,关键还是在帮扶方式。真正要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只有精神面貌改造、基础设施改善、项目扶持三措并举,才能真正让贫困地区走上自我良性循环发展。”


    打赏捐赠
    2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